我们几个行走在渔洋山上,讨论着应不应该在这儿买一幢房子,来度假或者养老。
渔洋山坐落在太湖之滨,西面是西山太湖大桥,沿着盘山公路盘旋而上,玉带似的桥体便时隐时现。薄阴的天气,水天雾气相接,氤氲成一片,西山岛朦胧得像是漂浮在太湖里,像极了一幅水墨画。看着这湖光山色,嗅着浓郁的桂花香,我们感慨不虚此行。
盘山公路很宽敞,偶尔会有景区观光车开过,除了打破山间的宁静外,还留下一地的尾气,于是又回到买不买房子的问题上来。久居城市,人都会产生一种亲近自然之心,我也不例外,然而要为了一方景致而做一辈子的停留,我却是万万不肯的。须知“世上有不老的风景,我有不老的心情”,我喜欢一辈子在路上。
渐渐的就有学生从盘山公路上跑下来,脚步或轻盈或沉重,无一例外都刹不住车,像一阵风刮下山去了。除了提醒他们注意安全之外,就是羡慕:年轻多好啊……也有大阔步走着的同学,一个个红光满面笑容可掬,走出沉闷的课堂,我们的孩子才真正体现出青春的活力,他们叽叽喳喳,他们大呼小唤:
——老师,我们是爬小道上来的;
——老师,前面的茶水很不错,建议你们喝一杯;
——老师,摆个poss,来一张!
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,我们走到了山顶上,站在“渔洋阁”前,借助望远镜,看山脚下的滩涂湿地。时已深秋,芦苇渐黄,水草依然丰茂,一块块绿洲在湖岸水边伸展,或丰腴或苗条,湖面上三三两两地分布着渔船,眼下正是开捕季节,辛勤的渔民正在作业,天色好像开朗一些了,水尽头天际处竟现出了一抹红霞,是老天爷在对我们笑吗?
突然就听见了吵闹声,好像是景区工作人员和什么人起了冲突,心里一紧,该不是我们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们吧?不约而同的,我们加紧脚步奔过去,却原来是一个老年旅游团因为一些琐事叨叨唠唠不止,被工作人员喉咙一响却也就没声没息了,好笑之余也就感慨,什么地方都没有绝对的安宁,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啊。
下山是走小道的,也就是学生上来之路。穿梭在密林之间,迂回曲折,不敢抬头看天,也根本看不见天,脚下是一根根一米见长的圆滚滚的红松木铺就的羊肠小路,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,一颗心就这样被提到了喉咙口。一段这样的路走过之后,腿也软了,更不妙的是颈椎因为紧盯着地面也酸了,可巧就看见一个亭子,于是拐进去小憩片刻。
山很空,除了我们的言语声,再无其他声响。起风了,一阵簌簌声过后,竟然听见了雨声,打在树叶上、石阶上,沙沙作响,清晰可辨。大呼不好,我们走出木亭子,加紧脚步往下冲。
还是那样的松木路,还是那样的曲曲折折,却再也顾不得了,一个个健步如飞。突然前面一人惊呼:哎呀,不好,走错路了,这是上山路!于是赶紧刹住脚,四处张望,却再不能寻得第二条路来,然而也不见惊呼者折回,这才悟出是戏语,于是又紧紧跟上,笑着,叫着,闹着,一如我们可爱的学生们。
我渐渐地跟不上了,也隐隐听得山脚下喧哗的人声,知道很快就可以走出这片密林,于是干脆放慢脚步,听着雨打树林的声音。好像很遥远,又好像就在身边,真的就像是春蚕在咀嚼桑叶,更像是油菜籽在筛子里滚来滚去,摸摸头发和身上,干燥的很,脑子里蓦然跳过这样诗句: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转念一想,不对,我不仅没有拄着“竹杖”,脚上也没能蹬上一双轻便“芒鞋”,况且我这还是带队出游,有纪律管着呢,还是快走吧。
走出渔洋山,雨竟然又停了,还是自然风物来得自由啊。唉,人,什么时候能做到“卷舒开合任天真”呢?
评论